一位朋友带了几部古籍。其中有道光刻本《说文解字系传》颇引人注目。目睹所谓乡邦文物,特借至舍下把玩数日。
《说文解字系传》流传极罕。东汉许慎撰成《说文解字》以后,在近千年流传转抄过程中,已被弄得面目全非。五代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俩都专研许氏学说,致力整理该书。徐铉亡国入宋后校定《说文解字》三十卷,世称“大徐本”。他官至散骑常侍,一时交游的都是北宋初期名臣,故“大徐本”广为流传,几乎成为许慎原书的代名词。徐锴先于其兄完成《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但因他在南唐覆灭时殒身,故“小徐本”一直流传不广,到北宋时就已经难觅足本。乾隆年间纪晓岚收集多年,仅得七八卷残本,无功而退。
这部道光刻本系白棉纸,半页七行,行十四字,双行二十二字,楷书欧体,可谓字大悦目,莹润可喜,完全是宋版书的气派。据书前扉页“道光十九年依影宋钞本重雕”的牌记,起初以为是影宋刻本。但书中篆字有清朝书法家徐三庚笔意,影宋则不可能带清人书风。仔细推敲书后李申耆附识,发现原来此书是内容“依影宋钞本”,而风格版式则是模仿另一种宋刻残本,故称之为“仿宋本”更确切。
道光十七年(1837年),学者祁?藻出任江苏学政,驻衙江阴。当时著名文字学家苗夔因为想到在江南或许能见到苏州藏书大家顾广圻和黄丕烈秘藏的旧钞本《说文解字系传》,竟不顾年老体衰,毅然随他来到江阴。祁?藻一到任,就拜访了暨阳书院长李申耆,请他向苏州顾广圻、汪士钟两家借来《说文解字系传》旧钞足本和宋刻残本,开始了整理工作。当时由李申耆主持校理事务,苗夔和江阴学人承培元、夏灏、吴江吴汝庚都参加校勘。汪士钟送来的虽是南宋刻残本,但雕工版式精雅可爱,很有北宋刻本的味道。于是,学者们决定内容依据旧钞本,而缮写雕刻风貌则完全模仿这个宋刻本。并请苏州蒋芝生写楷字,承培元和吴汝庚写篆字,由金陵名匠刘汉洲雕版。整部书除《系传》四十卷外,另附《校勘记》三卷,通过比较钞本和其他刻本,指正此书在流传中的谬误,足资学术研究。至此,凝聚了这许多江南学人、艺术家、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使这部残缺了近千年的经典又焕发出光彩,成为当时最完善的一个版本。